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平江 > 旅游指南 > 人物

6年两次爬起来!老杨脱贫路上顽强前行

来源:今日平江 2020-05-11 09:39
| | | |

春末夏初时节,雨水充沛。

流经福寿山镇蒋山村的芦溪河水流哗哗、清澈见底。

河畔一角,杨蒿生家的葡萄园愈加葱郁蓬勃。

穿着一双套靴的杨蒿生,冒雨在园里忙活穿梭,娴熟地在葡萄架下打枝、绑枝。

一根根壮实的水泥钢柱立在园里,让向上攀附的葡萄藤更有力量。

葡萄园面积有5亩6分,是杨蒿生2015年种下的。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不等不靠,凭借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购买了一批葡萄苗。

杨蒿生做事有一股认真劲。

没种过葡萄的他,多次向园艺示范中心的朋友咨询种植技术,并在镇村组织及帮扶干部的对接下,参加培训学习,自己还通过上网和书籍等方式钻研,多方学习种植技能。

妻子在外打工,大儿子在外当学徒,小儿子读高中,女儿外嫁。一家5口,大多数时候,都是杨蒿生一个人留守家中,以葡萄园为伴。遭受过两次车祸的他,干不了重活,葡萄园的活虽然不需要太大体力,但繁忙而琐碎,“种葡萄是技术活,也是精细活,得多花心思,还得多动手。”每天,他在园里少则待7、8个小时,多则十来个小时。

这片葡萄园是杨蒿生的寄托和希望。2017年,葡萄开始结果,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凭借自身的勤劳努力,杨蒿生一家实现了“翻盘”,成功脱贫了!

日子正越过越好。葡萄园里忙不过来的他,买了一辆新车运货,还雇佣了同村两名村民在园里务工,每年发工资就有4、5万元。

就在杨蒿生准备还清贷款、满心奔向致富路时,由于经验及前期投入不足,2019年初春的一场大雪,将杨蒿生园里的棚子全部压倒。

葡萄架都没了,葡萄藤要怎么爬上去?自己还怎么赚钱增收?是等着重新返贫靠国家帮扶,还是坚持下去、用勤劳和努力去逆局“翻盘”?

在挫折面前,杨蒿生从来就没打算认输。

他下定决心,将卖葡萄的收入投入进去,并凭借着良好的信誉,赊购了部分钢材,将整个园里的木架全部换成水泥钢柱,搭好雨棚,拉好钢丝,升级葡萄园。

葡萄藤重新爬上去了!这一次,架子更牢固更结实,足以抵御大风大雪的侵袭。

夏天到了,他的葡萄丰收了,收获了1万多斤,又甜又好吃的巨峰葡萄一销而空,销售额有10万多元,杨蒿生又“翻盘”了!

路越走越畅,杨蒿生却丝毫不敢懈怠。“365天,我每天都要去园里,不精心去养护它,天上没得掉,土里不白生,葡萄怎么来呢?”58岁的他,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每天,他吃完早饭就出门,中午回家简单做点午餐,吃完午饭又一头扎在葡萄园里,再待到晚饭时节,回去做晚饭。菜和大米,都是自种的,不需要太多花费。每年,葡萄下架的时候,杨蒿生还会在园里养200来只鸡,养肥了卖了赚钱。葡萄园旁,他还栽种了十来棵梨树,打算以后卖梨子也挣点钱。

从被纳入贫困户,到葡萄园升级丰收,短短6年时间,杨蒿生的人生经历了两次“翻盘”。不服穷不服输,只管勤劳认真努力,杨蒿生的逆局“翻盘”用的是拙功,也是苦功。

雨淅淅沥沥,脱贫户杨蒿生在葡萄园里忙碌着。

一根根被雨洗过的葡萄藤,顺着结实的水泥钢柱,热闹地爬到了2020年夏天。

藤上的叶子绿得发亮,藤上的花早已谢去,一个个珍珠大小的葡萄已经长出来了,一串串地结在藤上。

“等今年的葡萄丰收了,最迟在明年,我要把贷款还了,欠着国家的钱,心里总归不舒服。”

葱郁的葡萄架下,杨蒿生探出半个头来,满脸喜气。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记者 周杏 廖维 通讯员 周佳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