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平江 > 旅游指南 > 文化

悦读的滋味

来源:教育局 2015-10-23 00:00
| | | |
         哲学家吉尔伯特曾经讽刺人类不过是剃净了毛的猴子,史密斯据以反驳的理由是:人类会著书,会读书。人类能将心灵的精华诉诸文字,流传后世,也只有人类,才能阅读先哲的智慧,从中获益。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有句名言:“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令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于无知的征服。”此话从这位雄霸欧洲的帝王口中道出,更添一番深意,令人回味无穷。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灵性不断成长的源泉。书籍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读书丰富了生活的色彩,照亮了人性的光辉。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更是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读书真正的价值所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宋代诗人尤袤对书的赞语更富于浪漫的味道,所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贫贱读之以当友朋,寂寞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书人心境,历历可见。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拥有教育科研知识的青年教师,再历练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的中层管理者,这一切的进步毫无疑问要归功于伴随自己终生的最忠实的老朋友——书籍。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急躁。从量变到质变,从片断到系统,从盲从到独立,从粗浅到深奥。正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曾记得少年时期最喜欢阅读的名篇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位古板而又博学的寿镜吾私塾先生的形象深深地留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而其中所插叙的长妈妈讲述美女蛇的故事,则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也给了儿时的我一些教益:觉得做人之险,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即产生了惩恶的念头。
 
         及至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才有了开阔视野、接触名著、提升素养的机会。除课堂上《文选与写作》张老师口若悬河般的精彩讲述外,还利用周末到市图书馆去“蹭书”看。五元钱就可以办一张借书证,三年下来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培养了自己独立鉴赏古今中外名著的能力。从先秦文学、诸子百家、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现当代各类名家名著,虽是走马观花,甚至是雾里看花,亦有茅塞顿开、如醉如痴之成效,最重要的是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与名著接触,同经典对话,悟人物形象,解情节疑惑,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语录仍然熠熠生辉。阅读在思考中提质,人性与人情在阅读中闪光。素来欣赏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名篇之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杜十娘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李甲的人格心态,性格特征导致了这场悲剧,而他那特有的人格心态,又来自于那特殊的社会。由此可见,李甲的软弱、卑怯、无主见、自私的性格特征,注定了杜李爱情悲剧的产生,注定了李甲成为天下第一号负心汉。杜十娘则因为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将光辉的生命随着纯洁的爱情一起毁灭。后人评论此事,以为孙富谋夺美色,轻掷千金,固非良士;李甲不识杜十娘一片苦心,碌碌蠢才,无足道者。独谓十娘千古女侠,岂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凤,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有诗叹云:
 
  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
  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

        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真味是淡,至人如常”,书是小人生,人生是大书。唯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灵的底线,才能识得读书的滋味,破解人生的真谛。进得书山,出得书山,方是纵意书卷。酸腐气太盛,难免不被人讥为书呆子,如孔乙己那样,自然要不得。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的,德行完美的人才能够保持平常心。“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是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坚守的独立自由之精神所在。孟子在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 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功利的年代,要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是何等的不易!与经典对话,同先人神交,叹人生百态,解学界悬疑,不亦乐乎?让阅读成就美好的人生,让悦读成为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