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平江 > 旅游指南 > 文化

“昌”“平”替 ——平江县名由来说

来源:岳阳日报 2023-08-23 10:07
| | | |

  粤若稽古,平江县历史上有过几个“曾用名”。

  自秦以来,初与后来的湘阴连体共名,曰“罗”“罗国”或“罗子国”。据说这罗国是公元前690年被灭国,其遗民迁于长江北岸的南郡枝江,后又迁徙到湘水流域,流亡族群聚居而城。这些人到哪,哪里就成了“罗子国”。所以境内蜿蜒奔流的㵋(音义同汨)水,流经古罗城,便称为罗水,合称为汨罗江。

  刀枪剑戟从来是中国历史的雕刻家。到汉末,罗国被武力割据,一分为二,东境叫汉昌县(因为是汉置,所以姓了“汉”)。如果不算与湘阴共名的“罗”的话,这是平江县的第一个曾用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帝曹操败于赤壁,蜀吴分荆州以湘水为界,南郡以南被东吴占领,这包括了汉昌县。因而这块土地又改姓“吴”了,叫吴昌县。这是曹魏甘露二年、东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的事,平江县因而有了第二个曾用名。

  又经过了几百年拉拉扯扯你进我退的刀兵烽火烧杀劫掠,疆域又有了很多变化。吴昌名废,入了罗国,并入了湘阴。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又从湘阴那里析出一大块,置昌江。县治下迁十五里,以界内昌江为名,遂叫昌江县。这是平江县的第三个曾用名。

  三改其名,总离不开一个“昌”字。

  昌者,兴盛也,繁荣貎,姣好貎。《书》曰:“邦乃其昌。”《传》曰:“国乃昌盛。”《诗》曰:“子之昌兮。”段注《说文》:“昌之本义训美言,引申之为凡光盛之称。”

  总之,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寓于一个“昌”字。家族望“五世其昌”,政权望“既寿永昌”。

  可惜,汉未昌,吴未昌。只有境内那弯弯曲曲、千回百折的南北两条水道,汇纳巍巍幕阜、莽莽连云的万千支流,随山就石,走滩过峡,如练之舞,如歌之韵,时而急湍箭射,奔涛空谷,时而迂回婉约,从从容容,不经意间流走了无数梧桐暮雨,碧潭秋月;不声不响地低调送走秦晋春秋,楚汉兴亡。其昌也欤,非昌也欤?

  到五代后唐的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昌江县弃“昌”改“平”,称为平江县,直至如今。

  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改名,并且放弃了有着700年以上历史、承载了无数代人希望的“昌”字,而改为“平”字呢?

  原来,庄宗李存勖公元923年灭梁即位,建立大唐(史称后唐),改元同光。随即,追封了他三代祖宗的帝号、庙号、陵号。

  根据中国的避讳文化,民间不得在篇籍、姓氏、人名、郡县名等所有使用文字的地方与享有尊号的人的名字同字了——哪怕你历史悠久,哪怕你与生俱来。在这里,“先来后到”的秩序原则瞬间失效,原本为公共交流传播而生的文字符号,就被皇家随便拿去几个成为权力独享的私家珍品。

  李存勖的祖父追尊为文景皇帝、庙号献祖,本名叫李国昌。

  恰好,昌江县撞上了,必须避,必须改。

  同光三年,湖广武安军节度使、楚王马殷上奏:管内州县名有犯献祖庙讳的三个,解决办法是:“道州延昌县复旧名延唐县,郴州义昌县改为义彰县,岳州昌江县改为平江县。所司铸换新印赐之。”

  也不是只有湖南“讳”了。上一年二月,“吏部奏,十道图内州县名共三十七处犯献祖庙讳。敕改易之。”(《册府元龟·帝王部·奉先第四》卷三一)

  这是批处理程序,只需一键“确定”。

  而“昌江”改“平江”,倒是“以昌、纯诸水合流而无奔溃故名。”(《湖广岳州府志》卷五)保留了原名指义。

  《册府元龟》这条材料是无可置疑的。

  首先,所有事件要素齐全(准确的时间、起事者和执行者、事情处理方法),并有同批次和不同批次的案例作参证。

  其次,距史事发生时间不远。《册府元龟》编成至后唐时相距不到90年。且他们依据的都是宫廷原始档案纂辑。而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更是《册府元龟》精华所在。

  再次,权威。该书是钦定的朝廷重点“文化工程”,参与纂辑的杨亿、王钦若等18人,均是当时顶流学者,更兼朝廷重臣。

  其实,记载平江县改名一事的宋代文献还有: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66 。在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冬十月“平江”下注:“唐神龙元年(不确,考证为‘三年’),分湘阴置昌江县,属岳州。五代改曰平江。盖后唐既灭梁,楚人为之避庙讳‘昌’字也。”

  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以宣德郎任岳州监酒税的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中有记载:“平江本汉罗县,后分长沙为汉昌县。孙权于县立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改为吴昌县。隋平陈,省于湘阴县。唐神龙三年。又改为吴昌,置城,以界内昌江名之。尝隶潭,今隶岳。后唐改平江。”

  虽说详略不同,但可说明不是孤证。

  清代则有吴任臣《十国春秋》卷 67《楚武穆王世家》“同光元年”载:“是岁,避唐庙讳,改岳州昌江县曰平江。”

  陈鳣《续唐书》卷二十八《楚世家第七》:“天祐二十年,庄宗即皇帝位,遂灭梁,改元‘同光’。殷遣子希范修贡京师,上梁所授洪鄂行营都统印。庄宗问洞庭广狭,希范对曰:‘车驾南巡,才堪饮马尔。’庄宗嘉之。是岁避唐庙讳,改岳州昌江县曰平江。”

  现存各种《平江县志》也都有清楚记载:

  谢仲坃秉笔的乾隆乙亥志云:“按史,后唐天祐四年梁主朱全忠以唐武安节度使马殷为楚王,据潭州,尽有湖南之地。县为殷改名。又按旧志:马殷避拓跋氏讳,故改昌为平。未知何据。”(卷之三·沿革)

  陈增德秉笔的嘉庆丙子志则照录谢志文字,却删除了“未知何据”四字。(卷之三·沿革)

  李元度秉笔的同治甲戌志则做了考证辨订:

  五代后唐,改昌江县为平江县,属岳州,隶湖广武安军节度使楚王马殷时殷尽有湖南之地。旧志:殷避拓跋氏讳,故改昌为平。非也。避后唐李国昌讳耳。通鉴注:“五代改为平江,盖后唐既灭梁,楚人为之避庙讳‘昌’字也。”得其义矣。(卷二“地理志二·沿革”)

  此外,同德斋主人编《广湖南考古略》卷十二“平江县古城考”也作了清楚梳理。(《湖湘文库》甲篇)

  综上可见,平江县名的由来,是准确无误的。不存在扯不清楚的问题,也无所谓神秘感可言。

  清咸丰五年,俞凤翰来任平江知县。他是浙江海宁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解元,诗人、画家。工山水,听说得黄公望笔法,用笔苍润。平江青山绿水,灵气所钟,自宋以来,人文彬彬可观。俞知县一双审美的眼睛看世界,他撰写了一副对联挂于县衙。曰:“是邦田少山多,介鄂赣两省上游,区爽挹君山,岳州本由天岳置;自古地以人传,吊汨罗千载呜咽,水魂依沙港,平江或因屈平名?”

  显然,作者是想以重新定义县名内涵的方式,提升平江区域优势和历史人文地理的权重,表达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之情。

  这副对联据由平江已故乡土文化研究者彭以达先生在他所藏的俞凤翰手稿或抄本一种中录出。笔者至今尚无缘见识原件。但此联经人文地理学者、散文作家潘刚强先生在参与一档中央电视台《地方志》节目录制时加以引用,“平江或因屈平名”,成为县名由来的一个美妙猜想,浪漫且文脉修远,影响颇大。可理智告诉我:这是不真实的。

  有趣的是,我始终没查到、也没听说过,那条平平缓缓,漪澜荡荡,千年流淌的昌水、昌江河有被改名的信息。这是皇权的百密一疏,还是民物的俗成难移,或是所谓的文化需求弹性?

  不知道。也不必知道。那美丽浪漫的愿望,善良无瑕的诉求,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融化渗透于这块苍老的土地,这不也是一种滋润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流溢出一些往事的片段,一缕哀愁的乡思,一声悠悠细细的歌吟,或者,一壶窖藏千年的老酒……。(周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