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数据分析

数据展历史,华诞述华章

来源:县统计局 2019-09-17 09:37
| | |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江县发展成就综述

平江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罗子国,后为楚吞并;秦属罗县;汉末划罗县东部为汉昌县;三国时改名吴昌县;南北朝梁撤销吴昌县并为罗州,隋恢复吴昌县,后废吴昌并入罗县:唐改名昌江县,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改名平江县,元代升为平江州,明代后复称平江县,属岳州府。1949年7月18日平江县获得解放,隶属长沙专署,1952年改属湘潭专署,1964年起归属岳阳市管辖。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汩罗江上游,处东经113.5°至114.9°,北纬28.2°至29.6°之间,东与江西省修水县、铜鼓县交界,南与长沙县、浏阳市接壤,西与汩罗市、岳阳县毗邻,北与湖北省通城县相连。全县东西长98.5公里,南北宽76.1公里。全县土地面积为4144.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平江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崇礼、尚勇、厚德、图强”的平江精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建国70年,革命老区的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和成就。

一、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方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经济飞速增长,总量不断突破。建国初期,1949年平江县地方生产总值(GDP)仅为0.36亿元; 1978年仅为1.2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平江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1984年GDP突破10亿大关,达10.86亿元;2010年突破100亿大关,达116.97亿元;2015年突破200亿大关,达216.95亿元; 2018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86.61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795倍,翻9.8番。

图1   1949-2018年平江县GDP总量(亿元)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质量明显提升,财力不断增强。全县财政总收入1970年以前一直处于1000万元以下,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才达到1471万元;199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跨上亿元台阶,达1.02亿元;2015年首次突破10亿大关,达10.32亿元;2018年已接近15亿元,达14.92亿元。2018年比建国初期翻了8.8番。

图2  1952-2018年平江县财政总收入(亿元)

人均增量成倍增长。1949年平江县人均GDP仅为70元;1978年人均GDP为146元,增长了1.08倍;2000年人均GDP为3036元;2005年人均GDP为5730元;2010年人均GDP达12344元;2015年人均GDP为19932元;2018年人均GDP达28946元,比1949年增长了412倍,翻8.6番。解放初期,人均财政收入不到10元,2018年人均财政收入达1499元。

图3  1949-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二、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优。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6.9:8:15.1;1978年调整到63.4:16.3:20.3; 2018年调整到14.6:42.3:43.1。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6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了3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28个百分点。解放初期,农业为第一生产力,随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图4  1949-2018年平江县三次产业结构比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解放初期,全县农田以“望天田”为主,建国70年来,农田水利条件改善,全县有53万亩农田达到了旱涝保收,有七座中型水库保障了农田用水需求。农机作业水平提高,到2018年,有40家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现有耕地面积56.37千公顷,其中水田49.94千公顷,旱地6.43千公顷。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0.51亿元,1978年仅为1.44亿元,2018年达到69.78亿元(按现价计算),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44.48亿元。1949年全县粮食产量12.7万吨,2018年达到49万吨,人均粮食达到492公斤。1949年出栏牲猪3.85万头,1978年出栏27.44万头,2018年出栏88万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科技水平提高、经营方式创新,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成为了农村发展的新引擎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建国初期,平江县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几家国有工业企业和作坊式的手工业,年工业总产值仅171万元。1978年,工业总产值仅5078万元。70年间,工业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国有、集体(含乡、村办)工业和多种经济成份工业的历史性转变,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企业改制。到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175家,工业总产值达到490.43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达到8.4%;完成工业增值税2.22亿元。十一五规划以来,工业发展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四大主导产业向园区聚集,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聚集集群,工业园区企业个数占全县工业个数90%以上。园区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74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9%。一批工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有华文食品、方正达、今麦郎、山润茶油、南岭民爆、盛盈云母、中南黄金冶炼、玉峰食品、旺辉食品、南岭澳瑞凯、前元新材料等。近年来,重点建设民爆器材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电子科技产业园等四大产业园,全力打造一个“军转民用、民为军用”的双向互惠、高效合作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项目集聚,产业集群是平江工业发展的特色,十三五期间,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四大产业”为基础,与军民融合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平江县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文化旅游产业、商贸流通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平江加大对业态的优化,整合资源,集聚产业,把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景点、主题游乐园、地产开发、文化传播一体化,依托重点项目,精心培育,先后形成了一批大型的有影响力的项目和品牌,有万汇商业广场、金门第商业广场、家居建材市场、电子商务综合产业园、冷冻冷链物流中心、亚马逊旅游投资、中惠旅智慧景区和三峰猴王谷等,形成集聚效应实现了三产业的快速发展。194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0.06亿元,2018年达到123.59亿元,比1949年翻12番,占GDP的比重达到43.1%,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板块,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194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6万元;1978年仅为500万元; 2012年突破100亿元,达106.27 亿元;2015年突破200亿元,达203.87亿元;2018年达252.37亿元,是1949年的157731倍。房地产投资高位运行,1999年-2018年年均增速达到20%。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已达到9.2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52年的4:39:57演变为0.7::49.7:49.6。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投入明显增加。

图5   1949-2018年平江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重点项目稳步建设。平江县“十三五”规划项目共1192个,总投资3348.82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3064.05亿元,其中重大项目有400个,总投资2663.07亿元。六大战略性重大项目稳步建设。华电平江电厂已完成基本配套设施;平江抽水蓄能电站已正式进场;蒙华铁路平江段进入扫尾阶段;平益高速平江段已全线开工,“三隧一桥”其中“一桥”已经竣工;天岳幕阜山一级公路已竣工通车;颐华城落户平江,是涵盖教育、人居、医疗、商业、文旅等五大核心板块的超级产城融合项目。战略性重大项目提振发展信心,升腾发展气场,厚植发展实力,是平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四、交通通信日臻完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

交通建设迅速发展。2018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59公里。全县拥有民用机动车辆16万余辆。公路旅客营运车334辆,公路客运932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51890万人公里;公路货物营运车1552辆,货运828万吨,货运周转量26957万吨公里。解放初期我县的竹木特产输出靠放排筏,商品流通主要靠水路船只运输。如今106国道、207、306、308省道穿越县境,平伍公路冲开西大门与京珠高速公路连接。2012年通平高速公路全面竣工通车;2015年,全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100%的村通水泥路;过境66.77公里的岳吉铁路已正式开工建设;全长100公里的平益高速公路即将动工。70年的交通建设,平江偏僻山区融入到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形成了村、乡、县之间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平江交通打造“两纵一横铁路网,三纵一横高速网,八纵六横主干网,成线成环旅游公路网”的全新格局逐步形成。

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事业迅速发展,1978年,邮电业务总量仅33万元,到2008年达到2.96亿元,2018年达到5.9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1亿元,邮函件45.11万件,报刊期发数72.48万份;电信业务总量1.04亿元;移动业务总量3.3亿元,移动用户52万户;联通业务总量0.6亿元,联通用户7.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7.79万户,其中移动互联网8万户,电信互联网6万户,联通互联网1.4万户,广电互联网2.39万户。

五、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2018年增加到23602元,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元,2018年增加到9580元;2018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6.57亿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9746元。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居民生活整体提高,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8%。

图6  1978-2018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949年平江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071亿元,1978年为0.76亿元,改革开放后,市场发展开阔,消费需求强劲,各类商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2018年总额达到114.7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614 倍,比1978年增长了150倍。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消费水平明显提升。

图7   1949-2018年平江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继续完善

教育事业成效卓著。70年来,发展教育事业和建设教育强县一直是平江的首要发展方针。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进步, 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重教兴教氛围浓厚,我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成效显著。1949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813所,其中,小学811所,普通中学2所; 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精简为404所,其中小学精简为343所,初中50所,高级中学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中2所。1949年在校学生仅为3.03万,2018年提高到13.96万人;幼儿园208所,在园幼儿3.52万人;在职教职工8600余人,离退休教师3800余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巩固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8.63%。特殊教育全纳发展,对全县296名重度残疾儿童实行送教上门,“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77%。全面实施高中教育“阳光招生”,高考一、二本录取人数连年攀升,高考质量稳居全市前茅。平江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学生获得国家、省、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奖项26项。成人教育发展迅猛,“两后生”学历培训全面完成。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持续优化。70年来,从早期看病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件,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从简陋诊所到现代化医院,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卫生资源优化日新月异。通过持续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了以二级三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卫生服务网络和多元办医格局。目前已有县级医院6家、乡镇(中心)卫生院24家、民营医院22家、村卫生室793家、个体诊所324家,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2005年全县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1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网上采购药品;2016年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有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百分百阳光采购;2018年试行医保基金大包干、勤巡查、严监管,医改取得了良好效果。计划生育全面转型发展。随着2013年国家“单独二孩”政策和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我县计划生育工作重心实现了从“计划”向“服务”转型发展。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全县现有艺术表演团体76个;艺术表演场所4个;艺术创作机构1个,艺术展览机构1个;书店2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8个分馆);农家书屋74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5个;县级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面积41万平方米。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企业434家,其中纳入统计范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6家,工业类企业18家,批零类企业7家,服务类企业21家。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3.7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2%。目前文化产业优势项目主要有文化旅游产业、游戏软件开发、工艺扇、工艺伞、阴沉木雕刻、烟茶、窑陶瓷艺术开发展览和传统农产品的文化传承创意等。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发展,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社会保障巩固发展。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发展稳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弱有所扶。 2002年医疗保险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归口管理,2004年工伤、生育两大保险正式启动,2010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正式启动。2018年,就业劳动力2.3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9%;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73万人,其中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2万人;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02.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4.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7.66万人。

精准扶贫攻坚劲旅。1986年平江县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2年来,一直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倾斜。至2014年建档立卡时,平江县已经减少了45万多贫困人口,但仍有14万多贫困人口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普遍存在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婚娶难、住房难等问题。2014年至2018年集结最强阵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立脱贫攻坚摘帽指挥部,统筹省市县270家单位和乡镇力量,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驻村结对帮扶全覆盖。2018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27亿元,精准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央视“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中国电商扶贫行动助力平江脱贫摘帽。全县剩余80个贫困村整体出列,11292户35711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948%,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显身手,确保所有扶贫对象脱贫奔小康,国扶贫困县平江如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七、科技电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科技助推创新发展。平江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经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全面创新发展,全县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截止2018年底,我县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高新园区占17家。实现高新产业总产值310.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3.9亿元,研发经费支出6.5亿元,占GDP比重2.26%。

电商物流迅猛发展。平江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农村淘宝尤为突出,2016年,村淘开业当天创造了1930万元的业绩,位列全国第一;2017年,平江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5亿元;2018年全年电商交易额36亿元,其中农产品上行交易额5.6亿元,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销售额排全国贫困县第四位。现有5个镇级农村电商综合示范服务站,136个贫困村电商扶贫服务站、496个行政村村级电商服务站实现了全覆盖,开设贫困户示范网店40个,电商扶贫小店543个。2017年电商产业园成立,园内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为企业提供办证、注册、产品认证、风险投资、融资等一条龙服务。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以县城物流园区为支撑,以中心集镇为网点,以电商物流为载体,构建城市间、城乡间对接有序、安全快捷的物流网络体系。至2018年底,全县注册登记的物流企业有179家,全县共有冷链企业47家,冷冻设施库容达580吨,冷藏设施库容达420吨,保鲜设施库容达828吨,冷链运输车辆51台。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建设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平台,使物流企业、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与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

八、城乡建设统筹发展,生态环境宜居宜业宜游

城乡发展齐头并进。经过变迁和优化调整,2018年全县现辖19个镇,5个乡,544个村(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2018年,全县总人口111.78万人,比解放初期1949年的52.05万人增加一倍多,常住人口99.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1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31%。十二五期间,已推动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十三五规划正在推进“一江两岸”的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滨江生态新城,加强集镇和村庄规划,着力构建县城—中心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础村的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

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全县现有对外营业景区21家,其中4A景区3家,3A级景区6家,201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9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6.5亿元。现有旅游十大重点项目,分别为天岳幕阜山国际度假旅游区、福寿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石牛寨、自在平江、盘石洲生态旅游度假区、原本山水旅游景区、梦幻谷、夜合山、猎玩体育小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形成了激情运动游、生态休闲游、文化怀古游、乡村体验游四大旅游品牌。先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十大自驾游目的地和“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生态环境宜居宜游。2018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率4.68%,森林储积量增长率达到4.1%,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857公顷,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3%,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80.8%,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6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9%。优良以上空气质量343天,达标率94%。近年来全力推进城市美、集镇美、村庄美、乡风美,打造一个山青、水秀、地净,人居环境良好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县城,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一路走来,平江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完成了从贫困山区到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的华丽蜕变。未来新征程上,平江县委县政府将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下,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只争朝夕的干劲、临危不惧的勇气,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为建设绿富双赢新平江而努力奋斗。(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