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8-10-08
当前位置: 首页 > 平江县二中 > 教研教学

导学案解读(上):以“学”为出发点,编写“生本”导学案

编稿时间: 2016-09-06 来源: 未知来源 作者:未知 浏览量:

来源中国教师报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导学案应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出发点。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

■本期对话嘉宾

刘爱军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高效课堂研究中心副主任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数学学科主任

汪兴益  安徽省铜都双语学校副校长

刘元伟  河南省南召现代中学副校长

刘玉静  河北省沧州派尼小学教师

 

编写导学案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

 

问: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

刘爱军: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概括,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不同。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只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

问:导学案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又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

刘元伟:导学案编写应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其主体地位应凸显出来。二是导学性原则。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三是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要逐步深化,体现阶梯形。四是创新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学情,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要彰显个体风格,具有创新性,切忌千篇一律,照抄照搬。

刘爱军: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吃透教材是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导学案的编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情感因素。二是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开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三是紧扣目标抓落实。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要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四是逐级生成讲实效。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状上升。

汪兴益:刘爱军老师谈的重视对教材研读和开发问题,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今天的教材已由过去“结论性知识”呈现模式转向“猜想、探究、验证”呈现模式。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科课程标准,把教材当作素材、范例、凭借,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依托导学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跳出教材”。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能通过导学案得以充分彰显。同时,教师要充分占有教学资料并能创造性地处理运用。我校为各备课组配置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建立《备课资源文件夹》,如语文学科的资源有:①课程标准②工具书(词典、辞海)③说文解字④中外文学史⑤文学概论⑥文学漫画书籍⑦教辅资料;数学学科资源有:①课程标准②中外数学史③趣味数学④数学词典⑤学科专业书籍⑥教辅资料。

 

分层导学案照顾到所有学生

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问:导学案由哪些基本结构组成?其具体的编制流程是怎样的?

刘玉静: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设,学法指导和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展示,当堂检测,课后反思几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当堂检测包括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要体现对当堂知识进行巩固、提升、延伸。为了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导学案可设计“方法小贴士”、“温馨提示”、“特别推荐”等栏目。

刘爱军:导学案要经五步生成,基本流程为: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一般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法指导或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测评反馈、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不要过简,也不要过繁,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利:我们杜郎口中学的学案编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遵循的原则是由易到难和由简到繁,把知识问题化,以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最好。我们的学案设置为ABCD四层,A层为基础知识层面,作为理科一般为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简单呈现;语文则主要是生字的读音和含义,重点词的解释和应用收集整理。B层是在A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应用。理科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结合基础知识的练习,语文则是对文本大体分析,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的大体过程,对人物的大体认识。C层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理科侧重于解题思路的理清和解题规律的归纳,此时常常会设置一两个一题多解的题目,使学生尽快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语文则是重点语句的整理,在人物特点塑造上的作用,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D层是拓展延伸。理科是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把知识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一起,一般比较难。语文方面则是布置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的个人小创作。四个层级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学生,AB层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人人过关,重点考查后进生。C层则主要面向的是中等以上的大部分学生,D层则是面向一些优等生,课堂的精彩常常有他们来升华。当然,学案的编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防止把导学案搞成“练习册”

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

 

问:“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导学案的编制原则,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如何规避导学案编制习题化倾向?

刘爱军:有些教师认为导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导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导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另外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汪兴益:知识习题化会直接把学生误导到做习题上去,从而把教材抛到一边,失去“导学”作用。导学案不仅要避免“知识习题化”,也要避免“知识过度问题化”。也就说,教师预设问题时要适当留白,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问题化工作全部由教师包办。所谓问题留白,就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由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徐利:《高效课堂22条》作者李炳亭老师对避免导学案习题化有句精辟的比喻,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导学案,首先要承载的是“培养学习能力”,而能力要来自于思维能力,找出和发现知识规律,像一条“绳”,顺着这头捋下去就能找到结果。

那么在导学案编写中教师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这里所指的问题既包括学生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引导性的问题,还包括引领同学们提升解题方法和技巧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学生必需的训练题。所以我们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去动脑、去想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举个例子:我校徐立峰老师在设计《马说》的导学案时曾经这样设计问题:看到《马说》这个题目,你能想起与“马”有关的哪些成语、故事、歌曲?“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你还能想起哪些古代文体?类似的问题还可以设计成,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请说一下你的理由。你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结合这段话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好的问题,可以让孩子的思维放飞,潜能得到开发,更能增加孩子理解知识的深度,给学生增长智慧,而这一点仅仅靠习题的罗列是不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