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碳路”|南县:“秸”尽其用 走出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径

来源:人民网 2024-02-02 17:23
| | | |

(南县武圣宫镇沿河堤村秸秆加工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南县武圣宫镇沿河堤村秸秆加工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编者按:2022年10月28日,湖南省政府正式印发了《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对应国家目标,立足湖南实际,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提出了重点行业领域的“碳达峰十大行动”,明确了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区域板块的碳达峰重点任务,鼓励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即日起,人民网湖南频道联合湖南省发改委,推出《湖南“碳”路》系列,介绍湖南节能降碳的经验做法,展现湖南坚决打赢碳达峰碳中和硬战的决心和信心!

秸秆,作为农业废弃物,其处理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焚烧秸秆简单粗暴,但环境污染大;秸秆资源化利用污染小,但难度大、要求高。如何“变废为宝”?湖南南县武圣宫镇沿河堤村探索的秸秆饲料化利用新模式交出了靓丽答卷。

通过“秸”尽其用,2022年沿河堤村彻底杜绝了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4.6万元,同比增加9万元,增速160%,收入总额及增速均跃居全镇第1,走出了农村生态保护与村集体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南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85.6万亩,秸秆产生量56.6万吨,秸秆禁烧工作压力较大。其中武圣宫镇是有名的“蔬菜之乡”,全镇“稻菜”和“稻稻菜”轮作面积2.5万亩,为了保障冬季蔬菜正常种植,水稻秸秆必须在短时间内离田,秸秆离田利用的需求尤其迫切。

2021年以来,南县县委、县政府在充分的省内外调研、论证了市场前景及项目可行性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最终选择以秸秆饲料化利用为方向发展秸秆产业化项目。

惠农产业如何让农民农村更多收益,选准发展平台非常关键。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南县选择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平台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通过深入谋划,最终选择位于武圣宫镇中心位置、蔬菜种植面积大、土地流转比例高、村组织战斗力强、对项目积极性高的沿河堤村开展试点。

沿河堤村耕地面积5026亩,人口3218人,其中脱贫户114户、困难群众308人,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意愿非常强烈。项目开展以来,镇、村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组长会,加大对村民宣传力度,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积极性。同时,村集体积极争取农机中心、电力公司等部门在设备购置、用电等方面政策支持,为项目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9月19日项目正式启动,10月24日完成一期工程建设。

为打通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全产业链各环节,沿河堤村集体采取“抓住关键,两头外包”的经营模式:收储环节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加工用地,将村集体打造成为外联市场主体、内接种植农户,收储、加工、销售秸秆的重要集散地;加工环节与本镇及周边乡镇种植大户签订秸秆回收合同,要求在水稻收割时留茬15公分左右,确保项目能够稳定获得符合加工需要的秸秆资源;销售环节与省牛羊养殖协会签订秸秆销售合同,按照秸秆加工场地上车价650元每吨进行保底收购,确保秸秆加工产品有稳定销路。

项目开展以来,沿河堤村已收储加工秸秆600余吨,秸秆饲料化每吨成本500元,销售价格每吨650元,纯利润达每吨150元,目前村集体已获利9万元左右。按每天35吨左右的加工能力,预计年产能1万吨,可获利100万元以上。

同时,通过推进农村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将闲置的秸秆资源转化成为饲料,让农户收、储秸秆有利可图,有效遏制了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减少了大气污染。

此外,以村集体为主导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积极动员村内脱贫户参与项目,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项目收草环节每年工作时长1个月左右,加工环节每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务工群众每天可获得150元左右报酬,目前已引导8人就地就近就业。村集体将增加的经济收入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进一步夯实了乡村的发展基础。(向宇)